系列文章:

  1. 神话历史系列:月球(一)月球就是古天宫,真正的人造卫星
  2. 神话历史系列:月球天宫的神话对应(二)
  3. 神话历史系列:月球天宫的神话对应(三)
  4. 神话历史系列:太阳系(一)小世界
  5. 神话历史系列:远古时期的天宫、天界以及天人
  6. 神话历史系列:太阳系(二)被精心设计的特殊太阳系
  7. 神话历史系列:太阳系(三)太阳的“孪生同胞”太阴
  8. 神话历史系列:史前星际战争的痕迹
  9. 神话历史系列:“行星大爆炸和宇宙战争”假说
  10. 神话历史系列:救世降魔神话(一)
  11. 神话历史系列:救世降魔神话(二)
  12. 神话历史系列:救世降魔神话(三)

前面的内容不知道大家能否消化,不过不好意思,我要继续轰炸大家的世界观。月球是人造天宫什么的,真的太小意思了。

星系误区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正常的星系是什么样的?看过其他星系是什么样的吗?远的不说,就说银河星系内。

我想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太阳系的画面,要不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奇怪星系,我也看了这么多小说,只能说“人类的想像力真是贫瘠啊”,想像力与现实的关系比我想的要更为紧密,根本没有超出现实“引力束缚”的想像力,想像的素材一定是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没见过的东西又能如何想像,这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

(PS:写小说的朋友注意一下,别搞得主角到哪儿都是太阳系的样子,月球和太阳一样视界大小的情况很少很少的,更何况…算了,下面看吧)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宇宙中的各个恒星系都应该是像太阳系这样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恒星,然后在它的四周围绕着各式各样形态不同的行星,如下图:

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对正常星系的一个巨大错觉,毕竟“常见则不疑”,天天看到的太阳系,怎么可能不正常。

第一,行星问题

看过美国大片的人们对这种天体景象熟悉吗?

对,这种的地面视角天体景象是正常的,我们现在的这种“系内行星与系外星球几乎一样”的地面视角才不正常。

能接受吗?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天文学的常识,大多数系外行星系统以严格的规律来区分:

1.系外行星的大小往往和它们的邻居大小相同:如果一颗行星很小,那么同一颗恒星周围的另一颗行星很可能也很小,如果一颗行星很大,那么下一颗可能也很大;数量级不会差太多。

2.围绕同一颗恒星的系外行星往往具有规则的轨道间距。多行星系统中的行星往往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就像豆荚中的豌豆一样,并不会发生“行星的大小或间距是随机产生的”这样的情况。

右边的图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太阳系间距和大小,但它符合其他星系中普通的行星轨道间距,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3.行星距离恒星很近,而且相互之间是很紧凑的。

在经典的行星形成理论中,行星形成于恒星的原行星盘上。行星可能会形成紧凑的结构,具有相似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类似于新观测到的多星系统中的模式。

不少的气态巨行星和超级地球,发现这些巨大的行星,它们并没有远离恒星,而是在恒星附近环绕。

例如格利泽876d,它的质量是地球的7.5倍。它的质量要比地球加上水星、金星及火星的质量之和还要大,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岩质行星,它的轨道却在靠近太阳的内侧。

这些外星系行星布局中,气态巨行星或 超级地球靠近太阳环绕,这在银河系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一个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像太阳系的恒星系统——“开普勒-90”(Kepler-90)来举例。

要知道,在没发现开普勒90星系之前,天文学家却并没有在宇宙中发现和太阳系高度相似的星球,绝大部分恒星系要么是红矮星当家做主,要么是只有一两颗行星,完全没有太阳这种黄矮星加五到八颗行星的组合

开普勒90星系的行星系结构跟我们相似,类地行星位于内侧,而外侧都是类木行星。其中六颗内行星属于超级地球或迷你海王星,而其余两颗外行星则为气态巨行星。在该行星系中,开普勒90b是行星系中最接近恒星的行星,从内到外分别是b、c、i、d、e、f、g、h,开普勒90h是行星系中距离恒星最远的行星。但综观整个行星系,即使是最外侧的行星h,轨道大小也还不及地球,因此开普勒90星系只能算作是“迷你版的太阳系”。

开普勒-90星系(上)与太阳系(下)的对比

和太阳系一样,“开普勒-90”也拥有八大行星,并且其主恒星是和太阳相差无几的黄矮星(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太阳的1.13倍和1.2倍),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对比。

(注:左边的是“开普勒-90”,右边的是太阳系,可以看出人家最外层轨道都还够不到地球轨道)

可以看到,与太阳系比起来,“开普勒-90”的八大行星明显更加靠近主恒星,其最外面的行星轨道才刚刚达到太阳系中地球轨道的位置。需要指出的是,“开普勒-90”的这种行星轨道非常普遍,在已知的数百个恒星系统里的行星几乎都是按照这个规律在运行

总结一下,相比于其他普通星系,太阳系的特殊情况在于:

1.太阳系中的行星分布情况并没有遵循“多行星系统中的行星往往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这个规律,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不但大小差异很大,而且行星之间的轨道间距也是大相径庭。

2.太阳系里缺少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简而言之,就是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行星,所谓的迷你海王星就是类似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气态矮星,但要小得多,所谓的超级地球就是指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大很多的岩石行星,在其它的恒星系统里,迷你海王星和超级地球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我们都知道,在太阳系里地球就是最大的岩石行星了。

3.太阳系里的行星与主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太大了。“开普勒-90”说明的就是这个问题,其最外面的行星轨道才刚刚达到太阳系中地球轨道的位置。而且远离其恒星的气态行星非常罕见,太阳系中,所有的气态行星都是冷星球。但在其它被证实过的太阳系外行星中,冷行星数量不超过百分之20。最常见的气态行星是“热类木星”。这些与木星差不多质量的巨大行星距离它们的恒星非常近。

复习一下上一章节 道一生:神话历史系列:太阳系(一)小世界 中,我们讲的“太阳系行星轨道的半径会大致按照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分布”吗?

r=0.4+0.3e^0.11θ,这是个以半径为0.7基圆的等角螺线或者说对数螺线方程,θ为极角依次取-∞,0,2π,4π……,螺线与x轴的交点即行星的轨道!

结果是一个等比数列,大约为:0.4,0.7,1.0,1.6,2.8,5.2,10.0,19.6,……

如果你去查一下太阳系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以天文单位AU为单位),你会得到水星为0.39,金星为0.72,地球是1(这是显然的,AU就是以日地距离为单位),火星是1.52,小行星带散布于2.17到3.64之间,均值为2.9,木星是5.20,土星是9.54,天王星是19.18……与上面数列的误差均在百分之五以内

这种排列方式在宇宙中是罕见的(但并不唯一),再加上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以及非主流的单恒星系统,可以说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情况科学家解释不了,而且有证据显示,早期的太阳系是正常的、普通的

许多人认为太阳系是可靠而规规矩矩运作的,认为八大行星都遵循着雷打不动的轨道,从诞生之初就一丝不苟地运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阳系没这么听话,是存在“叛逆期的”。

太阳系中的维尔德2号彗星一直游弋在海王星外的轨道上,几十年前,这颗彗星的轨道发生了变化,来到了木星内侧,并在太阳的热力下开始解体。2004年1月,美国宇航局的一架探测器高速擦过这颗彗星,捕捉了数以千计的尘屑并将其带回地球。通过研究这些尘屑的成分,科学家发现,这颗一直在海王星外行动的彗星中,竟然含有零碎岩石和金属——它们只能在新生太阳附近的空间中、17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才能形成。既然如此,是什么将这个本该距离太阳很近的彗星抛到太阳系外层的呢?看来太阳系曾把自己从里到外“翻了个个儿”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太阳系不仅在“幼儿期”曾辗转反侧,在“青春期”也颇为躁动。首先是太阳系中的“怪胎”冥王星,它的公转轨道与八大行星不在一条平面上,与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30到50倍,以椭圆形轨道转动。但最奇特的是它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后者绕日三周所用的时间刚好够冥王星公转两周,而且两者从不接近。

1993年,科学家雷努•马尔霍特拉推测出这种同步轨道的形成过程。她认为,当太阳系年岁尚轻的时候,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比现在近,如果有小天体接近海王星,就会被后者的强大引力甩开,或者变得离太阳更近,或者彻底飞出太阳系。由于作用力招致反作用力,海王星的轨道也会因此发生一点点改变。经年累月,海王星就逐渐远离太阳,最终捕获本已远离太阳的冥王星,形成现在的共振关系。

后来天文望远镜对存在于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进行观测,发现许多类冥天体,它们是与海王星有同样共振关系的冰封矮行星。马尔霍特拉解释说,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海王星朝着柯伊伯带移动,其引力作用像推雪机一样把大批矮行星扫进新的轨道。“类冥天体一经发现,可以说是一锤定音”,她说,“行星迁移基本成为了教科书上的说法。”

这就是所谓的“行星迁移”假说。


但是,但是,如果这种“行星迁移”,不是经年累月自然完成的迁移(其实正常星系是不可能发生这种迁移的),而是被“人”(如果那真的算是“人”)刻意主导之下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迁移呢?

先不考虑是否是“人”为,“短时间内”这个我可以证明,因为人类在远古时期,确实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我们先把太阳系的特殊结构转化为普通结构:

1,先解决“太阳系里的行星与主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太大”这个特殊点。

考虑到大多数“恒星-行星”系统里有一些巨大的固态行星,这些超级行星离母星非常近,甚至比水星到太阳还要近。

所以,我们仿造“开普勒-90”星系的行星轨道,把如今的四颗固态小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放入“太阳-水星”轨道内部,再将那四颗大型的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海王)放入“太阳-地球”的轨道内,先不考虑,温度、光照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情景?

有人做过类似的视频,可以参考这个(有巨物恐惧症的慎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11d7SD

对就是这种的(多图预警)

对,在正常的标准星系中,人们在行星上应该看到的这样的天体景象,很梦幻吧!

从行星地表上看,你说这像山吗?

明白为什么我会说“在上古,山指代星球”,因为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感受。

中国的不周山、昆仑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众神之山等,在上古都指代的是星球,而且上面都有所谓的“神”。我们用这个去解读,方能了解上古神话的真义,那是真实的远古历史。

插一句题外话,为何中国第一部易经是《连山》?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为何以艮卦开始?

在我们看来,“法象莫过乎天地,悬象莫大乎日月,变象莫大乎四季”是天然之理,参照日月星辰是非常自然的,但在远古之时却未必如此,在如此巨大邻居行星景象作为参照,天地日月什么的简直弱暴了。据传《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采用山山相连之远山景作参照,创原始历法理轮,这就是《连山易》的全部奥秘。(对了,月亮这种异常现象在当时并不存在)

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不得不说,美国的科幻星际大片考虑的很全面,好像亲眼在其他系列行星上看过一样(如果不是“好像”呢?),这对于习惯太阳系的我们而言,是无可想像的盲点。在一些的穿越异世界的小说、动漫、电影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地球一样的景色,他们天文知识有限,不知道太阳系是特殊的存在,下意识的就将日常的生活复制到从没去过的异世界,甚至连卫星月球的大小也是如此(月球也是特殊的存在,在地球上看起来,几乎与太阳相同大小,这在宇宙中也是特殊的),毕竟人之常情,常见则不疑嘛!

可如果上古时期人们看到的太阳系是这样的,那么为何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想大家看到这里或多或少都有所猜测了吧,先不忙解开回答,继续往下看。

2,解决“太阳系里缺少迷你海王星或超级地球”这个特殊点。

在“提丢斯-波得定则”中,大家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在数列中,2.8 这个位置上缺少一颗行星的,取而代之的是小行星带,散布于2.17到3.64之间,也就是上一章节所说的“小铁围山”。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小行星带是某个星球受到某种因素解体而形成的,正常星系中是没有在行星中插入这种小行星带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科学家其实已经发现把这条陨石带上的每颗陨石的运行轨道标记出来,并由此倒推回到每颗陨石的最初运行轨道,他们发现每颗陨石的最初位置都起源于一个点,也就是说所有的陨石都有一颗行星爆炸而来。这颗大行星,被称为“马尔戴克”(Maldek),这颗行星的炸裂是“人”为造成的,是超级武器导致的灾难,而这个也是我们之前讲到东西。

确实是同类型武器,但不是月球,而是这个——土卫八,另一座“天宫堡垒”,死星的真正原型,上古灾难的直接凶手。

美国人的电影真的是无限泄密,这玩意是想像不出来的,《星球大战》“神话”与古代神话之间有大量的相似之处。甚至“安纳金·天行者”的名字都与苏美尔的“安奴纳奇”读音相似。说白了,应该是继承了纳粹的研究和理念,美国人也在研究这东西,并对远古历史有了一定的猜想,只是不好明说,就把这些信息放到电影里。(PS:如果可以,哪位大神能有幸使用我的素材写成一部电影剧本就好了,我脑海中的很多东西很难用文字来描述。)

不过电影中“死星”构造是错误的,说明他们还没搞明白一些事情,真正的构造就是我在第一章讲的月球结构,不过就算是我也只是大体知道原理,能给人讲明白,但真让我复现一个小型的模型我也复现不出来,有些细节还是缺失的。指出一些自己知道的问题还是可以的。

美国人想必是把这个东西搞错了,以为是这个东西:

错了,土卫的赤道脊是凸出来的,这个金属球是凹进去的,陨石坑要深很多。

古代的这个金属球确实是一个高科技产物,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磁转子

类似赤道脊和陨石坑的痕迹,实际上是一种轴承的凹槽,有助于降低轴承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类似的遗留物是有发现的,就是下面的金属球,外壳是金属,内部有类似纤维或某种物质,有的剖面有同心圆环般的层次等等,反正也就这样了。

本质上是下面这个东西的零部件

上古时代的所遗留下来的无数的制品,都带有类似的设计

而这本质上是一种磁引力场推进器,作飞碟发动机用的,原理可以参考这个

这是约翰.瑟尔发明的SEG,自由能源和反重力推进装置,这东西也是上古高科技时代就有的产物(只不过是现代重新再发明了),无数的磁转子旋转在环圈上会产生固定的波,虽然这有三层,实际上两层就够了,只是频率要正确,将局部的不平衡和全部性的平衡搭配到一起(幻方法则)就可以运行。

所以,不是他们想的那种,若土卫八是某轴承的零部件,那完整的装置是什么?那种东西并不存在。

回到正题…

土卫八是一个小号的无尘埃版本的“天宫堡垒”,不过不是巡航模式,而是被封印的模式,因为有“人”给它“焊”了个“紧箍咒”。

在土卫八的暗区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人工焊接”区域,该区域宽约20公里、高度约13公里,沿着土卫八的赤道一直延伸了大约1300公里,几乎与土卫六赤道重合。这条神秘的凸痕把土卫八两个半球刚好分为两半,没有空隙的衔接在一起,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焊接两个金属是一样的。

从土卫八的全照看,又仿佛一道奇怪的“焊痕”,将曾经裂开或裂成两半的土卫八又重新给拼合在了一起似的(也很像核桃的外形,不是吗?)。

还有土卫八的平直边缘,从下面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这张片上,我们能看出,土卫八根本不是一个球体,连"被压扁的"球体或者椭圆体也不是,土星上的反光照到土卫八的时候,卡西尼号捕捉到了它那平直边缘的剪影,我也做一下下对比设计

而一个自然行星或卫星显然不会这样。

土卫八既不是球体,也不是椭圆体,而是一种类似花骨朵型的近圆圆锥形的结构,而且花尖与花尾还不一样,这在第一章的月球结构中,已经讲过了。(看到好多网络信息说土卫八是截角二十面体,应该是从国外研究网站抄袭过来的,没有经过求证吧)

只不过有“紧箍咒”在,它打不开护瓣,无法进行攻击,(远古神话中所谓的“恶魔被封印在深渊或海洋之中”,其中的“封印”应该指的就是这个)。

它与月球相似的一面:

1,土卫八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形,它简直就是月球的翻版,它的轨道与正圆只差0.0283,即不到3%(月球的轨道与正圆的偏差是0.0549,不到6%…是土卫八的两倍)。

2,与土星的其他卫星不同,只有土卫八的轨道平面与土星赤道成15度角(天然卫星必然在主星的赤道平面上),月球的轨道面接近黄道平面,倾斜只有5.1°,而非地球的赤道平面。

3,与月球同样,土卫八绕土星公转,绕其自转轴自转,对着土星的那一面永远不变。

4,土卫八如此低的密度只能用他有着类似“月球空腔”的空腔结构来解释,它们都是中空的;

5,土卫八的轨道距离土星约为60个土星半径(509)的长度,仅有0.15%之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PS:不知道这个60倍半径有作什么用的,固定轨道专用?)

6,类似六边形的“撞击坑”,这张是卡西尼号拍摄的土卫八照片,放大照片后,你会发现上面的很多撞击坑,都是剥蚀后的六边形,还比较规整。对于土卫八上面的六边形“撞击坑”,即使土卫八遭受到无数次的陨石雨的袭击,对于撞击的坑也不应该是六边形。

在月球上看到过类似六边形“撞击坑”,而且在火星的小卫星——火卫一上,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这些等边六边形并不是陨石撞击坑,它们很可能是钢筋水泥结构,而今有可能已经被废弃掉了。至于当初建筑这些为数众多的六边形洞穴是做什么用的,现在还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说土卫八是上古灾难的直接凶手,是它毁灭了“马尔戴克”(Maldek),我这边的证据先不提,卖个官子,

它,是死星的真正原型吧,它具有的超级激光使它有能力摧毁整个行星,那它摧毁的是哪个星球?

在《星球大战》正史宇宙里,死星只摧毁过一颗星球,就是《新的希望》里的奥德朗(Alderaan),你把现实代入进去,可以看看美国人在告诉你什么。


3,解决“多行星系统中的行星往往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规则的轨道间距”这个特殊点。

那么这个“马尔戴克”(Maldek)具体应该大多少呢?

这里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猜想,倍数比例应该是一种量级位阶关系,比如:按直径来说(单位千米),太阳139万,木星139,822,土星116,460,天王星50,724,海王星49,244,地球12,742,金星12,104,火星6787,水星4878。

阶级划分很明显,总有一对星球是 1:1.2 或 0.8:1 左右的比例,他们是一对近似双胞胎,而他们的哥哥姐姐往往比他们大两倍,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比他们的哥哥姐姐大十倍。

如果一颗星球的直径是另一颗的十倍,可以视为是其上位存在,属于“父母一辈”的上台位阶。

很难理解吗?电子与质子/中子的直径比也差不多是1:10。想想元素周期表和电子轨道,是不是每过一两段就猛然递增一个台阶,这种台阶式的递增方式是宇宙中普通存在的。

宇宙在微观和宏观尺度上会保持一致,十倍的比例(准确来说,是5-10倍),应该就是从星和主星的大小比例划分(量级位阶的划分)

其实其他方面上,也是如此。

在国家层次上,古代的战车数量,“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是诸侯阶级的划分,而现代则是人口,“十亿人口”、“一亿人口”、“一千万人口”是国家大小的划分,比如中国和日本、朝韩、越南等国的级别是不一样的,历史上的常态也是如此。想让别国做你的卫星国,你自身必须比他强大十倍。

在个人层次上,《管子·侈靡》“钧同财争,依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彼此才智相同者,自然争斗,但超过一倍则对方悦服,超过十倍则服从,超过万倍那就归化了(同化吃掉)。

十倍是一个阶级划分的稳定状态,而划分开始的分界点则应该是在五倍左右,两倍的差距会形成比较友好的兄弟关系,这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验证。(PS:这也是月球不是地球的天然卫星的另一证据,他太大了,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十分之一以下)

总结一下就是,平等同“倍”的叫“朋友”,两倍的叫“哥”,五倍的叫“叔”,十倍的叫“爹”,万倍的叫“祖宗”(这也算是一种归化)。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开普勒90星系的行星系结构才是正常的“阶级跃迁”结构,一如原子内部的电子“能级跃迁”,从小到大,逐次倍数递增才对,越往外,势能越高,体积相对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行星的变化过程是:固态行星 -> 液态行星 -> 气态行星。

所以,正常的太阳系似乎应该是如下排列:

太阳,水星,火星,金星,地球,“马尔戴克”,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

而且木星在现在的地球轨道之内,还没够到。(PS:上面比较夸张的图是把木星放到现在的月亮距离,所以看起来超大,会引发巨物恐惧症)

但这是对的吗?

我不确定,梦境中,我只是看到了有五颗大行星悬挂在天空之中,然后被轰掉了一颗,然后宇宙大灾难就来了,其他信息是丢失的。(PS:希望有小伙伴能提供一些其他信息)

再看看开普勒90星系的行星系结构,发现它是“3-3-2”结构,很有规律,也比较理想,三颗类地固态行星,三颗类海王星,两颗类木星。

下面都是我的猜测:

第一,太阳系早期的行星系结构,与开普勒90星系极为相似,连大小和距离都相似。(没办法,类似的样本太少了,开普勒90星系算是比较正常的那种,是太阳系太不正常了)

第二,宏观上的行星轨道与微观上的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轨道类似,如果将太阳系看作是宏观意义上的“原子”结构,把行星看作是“原子核最外一层的电子”,那么行星的数量不会超出8个(目前也确实没有观察到行星数量超出8个的星系),而且其行星轨道符合类似电子亚层s2、p6的规律。(至于为何最外层轨道都趋向于拥有8个电子,这可以使材料的化学性能稳定,但没人知道为什么一定是8个,我猜测是频率共振和对称稳定性有关,能量最低原理)

至于背后的原理,我还没完全搞明白,但有一个玄学的猜想思路:

我经常把太阳星系看作是一个立体的太阳旋涡,而行星轨道则是围绕着旋涡游荡的“八卦”,而其结构与“乾坤生六子”有关,微观层面的原子核-电子轨道同理。

乾坤生六子,三男三女,与s2、p6的轨道规律,背后的原理应该是一个东西,但如何跨越“玄学”与“科学”的壁垒,得到通用的模式,就是目前我的研究课题。记得有本书是《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但这个对我目前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我的目的不是发现“玄学”,也希望有识之人能从中发现一些东西。

上面的猜测欢迎用事实打脸,毕竟现行的资料信息还不足以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体系。

如果按照上述的猜测,那么我刚刚排列的太阳系行星结构肯定有问题:

首先,所谓的“马尔戴克”,应该是一颗类海王星;

其次,多了一颗固态行星,水星,火星,金星,地球之中,有一颗是“假货”或“伪装者”,而这个“假货”我怀疑是水星。

有两种可能,要么水星是伪造的行星,要么水星与小行星陨石带合成“马尔戴克”,也就是说水星是“马尔戴克”爆炸后分离出来的。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即水星是伪造的行星,因为他的外观和月球太像了。而第二种水星是爆炸后分离出来的,不太可能。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月球呢。

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水星有着和月球一样的护瓣闭合线(类似地球仪上的经线)

只不过,水星的特征与月球有许多不一致,可能伪装成行星和伪装成卫星是不一样的,功能应该有所区别,水星还有许多十分罕见的情况,所以,我不确定。不过,这并不是关键,与我之后要讲的东西无关。

总之,如果实现理解不了上面的内容,请将开普勒90星系当作原始太阳系来看就好。


有开普勒90星系在前,太阳系是非主流的单恒星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方面的猜想内容我另外再出吧。

下一章,讲一下远古时期的天宫、天界以及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