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

  1. 人大教授咨询外国官员如何让「女大学生服服帖帖生孩子」

唉,典型的“病急乱投医”。

不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在中国,由于社会科学的落后和文化传统的断裂,最终会导致自身意识形态处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意识形态构建竟然会被削弱到只剩下一些口号,完全不具备现实解释力,也不能提供成熟的分析框架,更不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和现实的约束条件下,始终遵循人文道义的理念,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集。

或者说,他们明明清晰知道生育率断崖现象的本质,但却偏偏放着正路不走,想走一些邪门外道,这背后的含义就令人深思了。

下面我讲的话可能会过于冰冷残酷,但大家要明白,现实确实如此,人性也确实如此,要勇敢面对,并积极改变,不要掩耳盗铃,更不要认输沉沦。

生育问题的本质:资本异化

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简单来说,所谓的资本异化,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挣钱的事情没有意义。人必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利的东西上,而且要避免去做没有收益的事。

生养孩子:不划算

生养孩子有没有意义?小到家族传承,大到国家兴亡乃至人类存亡,都跟生育息息相关。

但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它不划算!

因为生养孩子投入多,周期长,回报少,风险大!

养孩子之难,这里就不多提,怀孕、生娃、衣食住行,上学,兴趣班,出游,中考,高考,找工业,结婚生子,操不完的心。

周期嘛,至少在工作前,都是持续投入,经济条件不好,还会啃老,完全独立,少说要25年吧。

回报嘛,养老送终可不一定能指望,万一孩子想定居国外呢?哪怕还在身前,很可能等你老了还要带孙子。。。。。。

风险嘛,孩子是软肋,动不动会受到“犯罪影响三代人的前途”的恐吓,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上升,还很可能会向下滑落,好不容易养大了,还有可能反目成仇,更加得不偿失。

以前生出来就是家庭劳动力,是生产性财产,现在孩子生出来绝对是消费性财产,不光没有劳动力意义,期待孩子养老也是一种极不确定的投资。

这些算计看起来有些荒诞,分明生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但是它就是跟“短快平”赚大钱的资本逻辑相冲突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异化”。

许多年轻人嘴里喊着“生养不划算”,其实是自己被彻底异化成了资本市场的“消耗品”而不自知。被异化的人,只会以资本增殖作为最重要的东西,不会去做最有意义的事,而去做最有利的事。

当资本增殖跟国家发展,种族兴旺,家族传承脱勾的时候,被异化的人会用一种虚无主义来自圆其说,家族,种族,国家关我x事?生养个孩子我肯定血亏……我没钱就过不好,要孩子干嘛?

异化的标志就是把钱当作了幸福唯一的尺度。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本质上我们的痛苦未必见得就是钱不够多,而是我们被异化成只用钱多钱少来衡量自己劳动的意义。而异化的一个表现还体现在,它让我们无论挣多少钱都觉得自己挣得不够,都让你觉得你必须要去挣更多的钱。

200平的房子,比佛利山庄的矿泉水,英国的私立教育……一旦把钱当作幸福之源,无论多么富有都将丧失自我,异化为奴隶,毕竟欲望是无穷的,攀比是无限的。

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会排斥工业资本,同样,资本的过度增殖同样会排斥人的再生产本身,这是生存空间的挤压造成的。

人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资本才是工具,但如今手段和目的颠倒了。

**发展的代价:**人口再生产

少子化或出生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价值再生产,是以损害人口再生产为代价的。

这种价值再生产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

物质层面的异化和剥削

物质层面上: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破坏了人口再生产的循环。

先说物质层面,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靠的是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工资不足以再生产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后代(那点工资不足支付其养活一家人,直至其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劳动者)。

《共产党宣言》说:“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

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靠劳动能获得的收入是多少?建立家庭——恋爱、结婚、衣食住行、生育、养育、教育等生活的起码开销是多少?如果再加上预防起码的生老病灾呢?全部收入开支加在一起能否打平?如果入不敷出,那即使想结婚生育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替水平是指足以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每代人数不增不减的生育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由于中国存在性别比偏高现象,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2。

也就是说,一对夫妇至少要生2.2个孩子,中国才足以维持人口世代更替。对应的劳动供养率(一人收入能供养多少人)应该在4.4以上。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gelonghui.glhapp (二维码自动识别)

按现如今的发展情况,普通的一对中国父母,双方全职才能有可能养活一个孩子,根本达不到维持人口世代更替的基本要求。

家庭,而非个人,才是基本的人口再生产单元。而劳动者是以个人的身份作为劳动力,计入工资的,家庭并不在资本的考虑范围内,人被“离子”化了,很难组建稳定的家庭“高分子”。

(PS:犹如食盐溶于水,维持盐分子的化学离子建被水融解,形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而这自由离子就是所谓的自由漂浮、居无定所、随时可能失业的自由劳动力)

人口繁衍必须一有愿望,二有条件。家庭能集愿望与条件于一身。家庭是人口繁衍的基本单位。没有家庭就没有人的再生产。

社会要维持人口繁衍就必须维持家庭的基本稳定。破坏家庭必然会遏止人口繁衍。只要家庭建立、维系、存在和生育所必须的条件遭到破坏,家庭必被破坏。而社会不受节制的资本化必使家庭建立、维系、存在和生育所必须的条件遭到破坏。

因为家庭的建立可以被视为一种可从中获利的交易行为,那么资本主义的逻辑——凡事有利可图就一定会想办法攫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即资本增量),形成对“家庭组建”途径的垄断,进而推高家庭组建的成本,最终导致人们不再做这些“亏本买卖”。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保持单身才是劳动者的最优解,毕竟事物只会以最低成本原则(最低能耗原则)运行,这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按中国目前的发展(劳动供养率1.4),养活自己还是可以的,勉强完成个人的再生产,以抵消工作对人的损耗(996啊,加班熬夜,医疗治愈之类),至于个人的扩大再生产(升职加薪、职业发展、事业更进一步),以及家庭的再生产(结婚生子),就看天命了。

人矿理论:谁是矿?谁在挖?

所谓“人矿理论”,指的就是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发展,会导致类似“矿物资源”枯竭的所在国人口空化与劳动力资源枯竭。

相较于“人矿”,“人口红利”一词的确显得避重就轻。尤其是“红利”二字的春秋笔法一度让打工人们搞不清楚,到底这利对我而言有何意义?

“人矿”一词之所以好,不在于它的辞藻多华丽,创意多新颖,而是好在难听,好在直截了当,好在鲜血淋漓,把太平背后的血与泪、骨与髓活生生的挖了出来,血淋漓的呈现在你眼前,叫你无处可逃。

高度准确、形象、深入本质的概括,比所谓人口红利更加触及本质。人口红利还模糊了“谁的红利”这一关键问题,“人矿”直接点出了对象、地位和对待方式,让一切粉饰都无所遁形。

“人矿”相对于“牛马”,更容易被接受,也就更容易被传播,相对于“无产阶级”,“人矿”更加富有斗争性。无产阶级只是描述了一种财富状态——你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却并没有概括出你一无所有的原因。而人矿则不然,一看到这个词,你会立刻代入一种情境——谁是矿?谁在挖?

人被视为劳动力资源,可以参考“矿物资源”的开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留给当地,利润和产品全部带走,至于“竭泽而渔”、“可持续发展”,关我资本家什么事,那是你们的问题。

像不像那些“外卖骑手不是外卖平台的员工”、“是外包人员干的,与公司无关”…这和二十年那些农民工没有“五险一金”是一个道理。

这些模式是相通的,他们怎么对待地球的,同样也怎么对待人和其他事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根源上扭转当前世界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地球生态的恢复,是息息相关的,就是要从资本的异化中解脱出来。

资本流转的关键在于权利与责任的不平衡、不对等,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更是剥削和压迫的真实面目,所以说那些所谓的“有限责任公司”之类的东西,本质上就是资本机器而已。有限责任,其实就是不负责或少负责的意思。

不平衡的极致,就是彻底的不可逆、不可自我修复的失衡,会导致当地生态循环体系的彻底崩溃,然后呢,拍拍屁股走人,至于留下的乱摊子,“我走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先污染后治理,允许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前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后一阶段必然反资本主义。

治理环境和带动后富,本身就意味着负责,意味着利益的再平衡。

对于渣男而言,这只是个笑话,那是花言巧语,怎么还有人当真了?所以跑路是必然。在有美国作为后路的情况下,资本家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负责,想多了。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利益的分配格局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要博弈斗争,才能达成的。你不争取,老板会主动涨工资吗?不会的,他们连基本的工资都不想给的。

问题在于,如今的我们应该如何反资本主义?不是简单粗暴地“消灭资本”,而是保证资本主义效率的同时,实现利益的再平衡。让资本服务于人类,而不是人类服务于资本。

这就涉及到发展模式的变革。

“东亚奇迹”是被“人矿”撑起来的,与资源国挖油矿铁矿不同,也与西方直接拿着大刀去其他地区抢矿(人矿油矿金矿都抢)卖不同,东亚地区啥工业原材料都没有,且手无寸铁只有被打劫的份。唯一有的,就是贫瘠的土地和年轻的人口。

所谓“红利”,其实利在国家经济高增长,利在工业化进程推进的快。换句话说,东亚地区人口结构偏年轻,劳动力相对过剩,人力这种资源就特别不值钱。成本一低,东亚国家在人力密集型的中下游产业链上就能卷过别人,就能维持高投资高收益。

于是,挖自家“人矿”,并在自家土地上盖房子,把挖出来的人口锁进房子里去。随着人矿不断的被挖掘,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深度老龄化开始到来。

日本在人矿资源趋尽后,开始由国家搞货币宽松,不断发国债给居民转移福利,保障其生活质量。算是退还一部分人口红利,给当地的人矿留个火种。所以,日本的生育率近几年还算稳妥,一直保持在1.3。

韩国模式,仍处在继续挖人矿的进程中,不断吸食年轻人血液,三十年来生育率几乎下降了一半。

很多发达国家也都走过挖“人矿”这个阶段,美国雇佣童工,可不就是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资源可挖掘的地方趋于枯竭,这些国家就开始产业升级了,或者是去“低端工业化”,本质上都是放弃人口红利。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后发国家,继续挖人矿。发达国家开始主导做高端产业投资和消费驱动。咱们也是这条路。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人矿资源趋于枯竭了,但按照发达国家的对策来讲:

上策是产业升级搭配分配改革,重新调节国内居民财富结构,出清既得利益者;

中策是政府部门加大负债改善公共支出,保障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下策则是把继续通过房地产把负债和成本都压到居民头上,也就是挖尽最后一点人矿渣渣,导致所有居民只有不断加杠杆为各个环节输送最后一点红利。

日本现在的模式可以归入到中策,韩国模式则可以归入到下策。

而中国能不能实现上策,就看未来十年的发展情况。

但是,资本阶层迫切需要更多子代继承他们的财富而多生的内驱力,与劳动力阶层迫切不需要子代继承他们贫穷的不婚不育,这种资本发展的系统性阉割几乎是所有资本主导国家本民族人口老龄化甚至负增长的决定性社会内驱力。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这属于是无解的难题。

所以,哪怕中国能实现上策,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超大号的日本,并不能阻止人口的继续崩塌。

精神层面的异化和剥削

精神层面上:资本主义的价值再生产导致人的普遍异化

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人非人,而是行走的“钱包”和“性消费品”,人的价值和意义被金钱所定义,婚姻被异化为市场交易,男女被异化为商品买卖,性愈发成为秽乐,而不是作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人类延续功能。

社会既然彻底资本化,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自然渗透社会的一切角落,婚姻家庭生育也不例外,也要“普世”为“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金钱成了标划一切衡量一切的尺度和标准。婚姻成了利益联盟的纽带,婚姻成了改变命运向上爬的梯子。在这个市场中,女人的肉体被资产化了,男人的身家也被资产化了。

在市场化改革之前,社会上对婚恋的导向和风气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不以生儿育女为目的的婚姻就是耍流氓。

在市场化改革之后,则变成了,不以金钱为目的的恋爱,会被人耻笑;不以金钱为目的的婚姻,也会被人耻笑。婚恋也要一切向钱看。

在这个庞大的婚恋市场中,女人是天然的空头卖方,男人是天然的多头买方。对于买方而言,都想低价买;对于卖方而言,都想高价卖。从纯粹的市场角度看,婚配男女之间,是对手盘的关系,而不是恋人的关系。

对于女人来说,她们最美的时候,就是20岁出头的那几年。那也是她们最值钱的时候,而对于同龄的男人来说,20岁出头,则是他们一事无成的时候,他们能给出的报价,在同龄的女孩子看来,简直低得让她们觉得丢脸。

谁能成交二十岁出头青春貌美的女人呢?女方的报价是要有房子要有车要有存款,男青年要想在二十出头找个同龄的女青年结婚,除了靠父母来帮他们出钱没有其他办法。所以,同龄的男青年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他们背后父母财力的竞争。这就造成了拼爹的现象。

既然都拼爹了,为何不能直接作二奶、小三,于是购买力比较高的已婚中年男人群体出现了,他们不过是充当了市商的角色,并转卖给下一梯队的男青年接盘。

二奶小三想上位,不过是对市场机制的不理解,市商就是中间商,中间赚取差价的存在,怎么可能是最终的接盘,毕竟永远有新的二奶小三出现,流动性是市场的灵魂。

做市商的天职就是提供流动性,哪里有卖单,他们就会买入;哪里有买单,他们就会平仓卖出。认为做市商会对经手的女青年们产生感情,就如同认为证券交易所会对韭菜们产生感情一样荒诞。

既然以金钱为目的,那么包养不犯法,出轨也不犯法,当小三也不违法,而是一种“正常的交易”。

要明白,道德会被法律矫正,而非道德矫正法律。意识会被现实矫正,而非意识矫正现实。

大部分人道德上倾向于不能做一件事情,但是法律上对做出这件事没有任何惩罚,甚至其违反道德的最终收益远大于其遵守道德的最终收益,那么人们一定会逐步被矫正,从倾向于遵守道德是对的,到认为旧道德是错的——新道德标准的产生,并反应到具体行为。

具体点例子就是:要不要扶老人的问题(完全演变),婚姻是否需要忠诚的问题(正在演变)。

所以,笑贫不笑娼。

大多数女青年宁愿做二奶,也不愿意选择和没钱的同龄男青年结婚,“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笑”。年纪一大,富二代看不上,做二奶没人要,自己又不甘心嫁给穷光蛋,还一直浑然不觉的没发现自己的价值在走低,报价还一直那么高,这样就会越来越无人问津,于是就沦为了剩女

有钱的人家,不可能给自己的儿子找个30岁的媳妇,那些事业有成的已婚中年男人,也不可能给自己找个30岁的二奶。而剩女自己则认为,她依然还是20岁时候的那个价值,所以她依然认为自己奇货可居,高高在上看不起跌停板上的穷光蛋男青年。

作为卖方,适婚女青年的价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路往下跌的。而作为买方的男青年,他的价值,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在增长。

适龄男女青年,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多头的报价,和空头的报价,出现了严重的交叉。适龄男人的报价在跌停板那里挂着,适龄女人的报价在涨停板那里挂着。所以注定这样的对手盘,是不可能成交的。

一无所有的男青年开始奋斗,大概到30岁左右,可能会小有所成。这时候,如果已经奋斗出头的男青年,他们依然不会选择一个已经30岁以上的女青年作为结婚对象。他们会努力的倾向于和未婚的20多岁的女青年结婚。对于20多岁的女孩子来说,如果嫁不到富二代,也不肯做二奶,那么选择一个事业看到曙光并且前途无量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对于从零开始奋斗,到了30多岁依然还没有成功的男青年,这时候他们的购买力,不足以让他们成交足够年轻漂亮的女青年。就连长的丑的女青年也看不上他们,于是他们就沦为了剩男。

对普通男性而言,婚姻的价值也在迅速贬值,成为一种不值得的“交易”,或“奢侈品”。

传统的婚姻制度,纳了妻妾,给了彩礼就是绑死的买断制关系,想离婚是不可能离的,如果与别人通奸,被逮到了那是要吊起来往死里打的。打死了也就打死了,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乡亲们都觉得你是活该。

但在资本主义下,买断制关系这种一次性交易,获利不大,只有多次交易,人为制造波动,才能利润最大化,所以,性自由、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等观念风气兴起,婚姻的绑定功能弱化。

**原来抗风险的共同体结构,演化为交易风险的本身,失去了抗风险的能力,反而在增加风险。**双方有太多的担心了,女方担心妈宝,担心被家暴,担心生育伤身,担心始乱终弃,男方担心资产损失,担心遇人不淑,担心人财两空。。。

两边小心翼翼彼此试探,都不愿意吃亏,又想好处落到自个头上,自然结不成。

人生如战场,夫妻就是最亲密的战友,遇到危险,敢于把后背交给对方。如果你连战友都不相信,需要时刻提防着对方,那结局就是两败俱伤,惨淡收场。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互利共赢,这都不一定能共赢了,还合作个什么劲呢。

婚姻被异化为钱色交易,那与卖淫又有何区别。所以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婚姻是合法的卖淫,而卖淫是对婚姻的补充。”

信任危机下的钱色交易,男人自然不会选择一次性买断制,只会按需充点卡或月卡。况且交了买断的钱,居然发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想玩得爽还得额外持续付费,对方还享有最终解释权的霸王条款,那我还买断个P。

男女之间要确保“现金交易”的“等价交换”,买不如租,婚姻交易不如性交易。在只有钱、没有情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体系中,既然花点钱就能买到可以用完即舍的现货,那又何必冒险费力地购买需要不断付出、不断维护保养、保质期还没准、甚至可能是变相抢劫敲诈的婚姻?

若说非极端女权的女性只是“奇货可居、待价而沽”,内心深处是渴望婚姻的,而男性一旦有了“玩玩而已”、“不结婚生子”这种去责任化的想法的话,现下婚姻制度的解体就再所难免。

因为男性会发现,对他们而言,婚姻不属于刚需,是社会对男性的规训,约束的是心而非力,“幸福的家庭生活”不过是男性为了满足性需求和实现结婚成家的人生价值而产生幻觉,一旦被冰冷的现实所惊醒了,现实也就崩塌了,哀莫大于心死。

没有婚姻和子女束缚的男性,大概率会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而非建设性力量

大量的单身光棍是社会的不稳定要素,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而且对于中国这个以“家国天下”为传统的国家,国家不过是家庭放大和延伸,无家必然会导致无国,毕竟对男性而言,值得守护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

**被解放的力量,若没有正确引导和使用,只会造成灾难。**而这个正确引导,就目前来看,只可能在三战危机中产生,只有在危机和痛苦中,资本主义的短视逻辑才会被深刻检讨。

男女婚姻的资本主义危机

从交易的视角,男女婚姻的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在婚姻市场的重演

经济大危机的本质不就是因为剥削太狠,导致供需极度不平衡,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实质是资源过度朝生产供给一侧倾斜,从而造成生产过剩。

那些支付不起彩礼房车的剩男,与经济危机中那些支付不起自己所生产的面包的工人,有何不同吗?

而那些宁愿单着也绝不选择和没钱的同龄男青年结婚的剩女,与那些宁可被倒入河里也绝不施舍给穷人的“牛奶”商品,有何不同吗?

男女婚姻关系被破坏,结婚难,离婚易,信用关系破坏,相互防备,相互敌视,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的表现有何不同吗?

上述这些东西,你确定那些高层是真的不知道?非蠢即坏罢了,短视的人如何能想得长远。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该是那些人的拿手好活,但就目前来看,快丢得差不多了。

危机必然会召唤战争,资本主义渗透到何地,战争便跟随其后,无论是男女性别战争,还是中美三战核战,战争才是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

泡沫最后一定是会破裂,谎言最终一定会被识破,短视必然会付出代价,那时人们才会醒悟,才会明白古老文明价值的可贵。

按古人语,这些危机本质上都是“天地闭塞,阴阳不交,万物咽阻,生机断绝”,为天地否卦,代表着自然界的闭塞和隔绝。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种闭塞和隔绝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注定不可长久。

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

从生物学上讲,任何生物,它们演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多且优的繁衍自己的后代。但是从社会学上讲,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人类演化的目的,居然变成了怎么变的更有钱。为了能更有钱,断子绝孙也在所不惜。所以斯宾格勒和马克思都说过,资本主义会让人类绝种。

文明的演化,开始走向了生物机能的反面。现在全球范围看,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生育率越低。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则生育率越高。如果从文明社会关于物种成功的定义看,文明社会是成功的。但是从生物学角度看,那些文明程度低的民族,他们才是成功的。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本质上就是虚无主义,唯一的目标就是疯狂的资本增值,至于增值的目的是什么,增值的极限是什么,不知道也不去思考,总之越多越好。这种不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发展模式,都不过是另类自杀。

在资本增值的实现过程中,必定存在相应的利益受损者,或者是明知利益受损而不得不接受的弱势者、或者是未知利益受损而承担着未来的风险者,或者是特定的成员和群体、或者是不特定的成员和群体,或者是当今阶段的人类整体、或者是未来阶段的人类整体。

简而言之,损人利己。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靠踩低他人,来拉高自己。

西方人的动力系统,就是通过燃烧爆破尾部,产生高温高压,来推进头部,比如火箭,比如内燃机。但这并不符合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的动力系统恰恰是以负压为主),并不长久,也不可持续,更很危险。

比如海权殖民的维持,是以削弱陆权为前提,来发展海洋贸易全球化的。在英美掌控海权的时代,欧亚大陆地区,在基础框架的设计上,已经注定了会永无宁日。因为只有陆路不通,才有海路的繁荣,进而才会有,基于海权控制力下的国际影响力。所以,我们能看到大英帝国及其继承者美帝国,在全世界各地不断制造纷争和战乱,通过祸害他人来谋取暴利。

这就是其发展模式,短期有利,长期有害,局部有利,全局有害。只要自己做那个有利的短期和局部就行,其他的直接无视。

资本主义的所谓经济发展只是短视的“饮鸩止渴”、“竭泽而渔”,从长远上看,这不过是人类的慢性自杀。一个短视的增量型机遇文明,不可长久,若不是大航海发现的增量空间,西方文明大概率会自我毁灭,这是其敌视的文明特征所决定的。

幸福与家庭的意义

市场存在的最高目的是金钱,不是幸福。妄想在钱色交易中,获取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疏于此而欲其功。

如果把幸福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把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作为幸福婚姻的理想状态的话,只是单纯的以利相合的婚姻,就比较低级了。它就需要升级到以心相合,以精神相合。

只是以利相合,物质生活的起起落落太快,容颜的凋残也太容易。只是单纯的以金钱和色相来守婚姻,是守不住的。

为什么孩子再穷,父母都不会抛弃他们呢,但是夫妻就会因为穷迫祸患而相弃。因为父母对后代的心是慈爱,是以天相守。以天相守,方能法天贵真,法天贵真,才能有永恒真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古人的常态却成了今人的理想,多么的讽刺。

想要幸福,想要保持真心,就必须解决资本异化问题。

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选自《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到那时,我们选择结婚,主要不是为了找一个人搭伙过日子,也不是为了繁衍后代,更不是为了精神娱乐。

而是因为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夫妻、儿女、父母,是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意义之一。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外国一家报纸曾征稿以“世界毁灭前的最后一刻”为主题的作画, 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和父母呆在一起,做什么都好,不过是些日常互动,内心却异常满足,仿佛这些简单而纯粹的瞬间,都蕴藏着无尽的美好与温暖,充满着安宁与祥和,并在世界毁灭的那一刻,定格为永恒。

那时,我便明白了“家”对人生的意义。家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归属感最强的地方,更是我们最深的牵挂,承载着爱与责任、温暖与安宁。

确实,在精神享受和娱乐上,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快乐,可以通宵打游戏、看剧、刷抖音,和陌生的男男女女聊天,去球场、郊外、游戏景点、游乐场尽量地玩耍。

但是,这些快乐过后,繁华过后,你都会失落,都会寂寞,都会有种莫名的凄凉和孤独。

这是因为,没有一种快乐,可以比拟这样的人生:

华灯初上,一家人围桌在饭桌前,聊着一天的趣事,其乐融融地吃晚饭,温馨无比。

蹒跚学步的孩子扑进你怀里叫爸爸妈妈,幼儿园放学的孩子奔跑着朝你飞奔,你紧紧拥抱着他软软的身体,内心充满感动。

几十年后,夕阳西下,白发苍苍的你们,相互搀扶着在公园里漫步,闲庭信步,从容而无憾。

为了这些似乎短暂,但极其美好的人生时刻,再苦、再累、再委屈、再艰难,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天伦之乐,也是人类最高最深的幸福和追求。


解决方案

(一)“惠”方案无用

再强调一次,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惠”女性必然无用,资本主义下的调节分配,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对女性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加深女性的资本异化,“因为自己待遇好福利好,所以结婚要更高的彩礼,导致结婚生育的比率比没有分配好的人群更低”,水涨船高啊。

这还是在市场交易的逻辑下运行,女性的估值泡沫应该被刺破,运用财政手段,只会将估值泡沫吹得更大。

但估值泡沫的破裂会导致女性权益的大规模退步,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层面的问题时,日本男性已经给日本女性贴出了苛刻、惹不起、不敢接近的标签。当极端女权被过分曝光后,日本男性不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甄别那些女性是正常的、那些女性是偏激的。日本企业不愿意再雇女性员工,日本男性不愿意接触女性,或者不愿意为婚姻负责。这些女性处境艰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流入了风俗业,但生育率依然上不来。

类似的,以女驭男,以少驭汉等维稳政策,都不过是自找麻烦,“惠”反而会搞出真问题,让不切实际的幻觉泡沫吹得更大罢了,意识形态的矛盾是无法用物质来解决。

(二)前现代复古(局部小范围,解决不了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搞前现代的复古思潮,试图剥夺很多现代-后现代的东西以实现生育的,行不通。

无非是儒家的三从四德、绿教的逆世俗化(直接禁止女性上学工作)等等。

任何思潮都必须依赖于相应的社会土壤,儒家、绿教都是类宗法社会,只不过一个农耕,一个游牧罢了。我们要处理是现代和后现代的问题,不能妄图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

不过,宗教的中国化还是要做的,保守力量还是要有的,不过基督教要好过于儒家、绿教,有欧美的成熟体系可以借鉴,能解决部分问题。毕竟,我们的基层组织已经退化了。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是当前过于激进的进步主义,已经明显到了不适配生产力的地步,需要保守观念来平衡。进步主义的失败,本质是经济的失败,群众基础没有扩大反而不断丧失,因为不切实际,无法落地,自然可持续的基础。

(三)欧洲方案(引进黑绿,五胡乱华,否决)

(四)白日做梦(“机械飞升”“人工子宫”之类的)

(五)开放外娶(鲶鱼效应)

通过引入外来因素或强者,激发弱者或内部成员的竞争活力和提高其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个效应被引申为一种“竞争机制”,从而打破交易垄断格局。

短时间有效,效果显著,但治标不治本,不过是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博弈罢了,而且大规模外娶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

(六)三战(颠覆资本的逻辑,激发物种延续的生物本能,死亡率高了生育率大概就高了)

虽然听起来不可能,但却是现实中真实走向。

‘战争’只不过是极化的一种运动状态,一种高烈度的博弈竞争形态。它是客观存在的产物,而非人的主观意愿后形成。

世界大战是国际资本主义的必然归宿,市场供需失衡的极致必然是全球化体系的崩溃,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导致了资源争夺与市场竞争,战争成为了资本主义自我修正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国家间的冲突,更是阶级矛盾和利益竞争的体现。

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资本主义从不解决其制造的矛盾和问题,只会向外转移。而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对外转化形式,产生的合力就是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构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而战争则成为了调整和解决矛盾的手段之一。要想根治战争,必须深刻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寻求一种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制度。

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说千百遍资本主义的罪恶,不如亲身感受一下世界大战的痛苦。

对于人类而言,战争不只是毒药,同时也是解药。

生产过剩、消费不畅、脱实向虚、科研停滞、政治正确、人口替换等一系列后现代问题,战争都会逼迫人类正视自身的危机。

人类是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物种,没有忧患,没有生存压力,反而没有前进的动力,当然前提上,我们需要从核战争中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