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泽老师的《给有志于学者》一文,在如今的互联网基本看不到了吧,故在此录入,并稍作修改

给有志于学者

一、读书

当上古文字发明之后,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开始从口耳相传向阅读转变。

自中古印刷术和纸质书籍的普及以及平民官僚制社会的确立,使得学术和文化不再垄断在上层门阀世族的手中。

文字在平民阶层的迅速推广一方面极大促进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术和文化质量的降低。

这表现为广大的低教育程度者创造的市民文化在影响力上压倒了教育精英的文人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

如同三国演义和三十六计作为古今市民文学的代表,虽有益于知识和智慧普及,却也同时扩散了曲解和误导。

市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趋势并非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教育水平相对应,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只是高低程度有所不同。

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急功近利、似是而非、不求甚解是市民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

学唯求通,而市民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通。

由于普及性的公共教育系统正是完全建立在市民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市民文化的最大传播者,这造成十成的学生和九成的成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学习,因为他们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因此对于所有有志于学者而言,能否打通学脉从市民文化的浑沌中脱颖而出就成为正确学习和成长的关键。

而这只能依靠自学,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无机会从学于真正的大师,而大师也存在百年或千年的不同级别。

学习的首要在入门,而入门需循门径。

何为门径,一为书目,二为学术史。

目录学是所有学科的纲领,书目是每门学科的钥匙。

书目让人掌握一门学科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让人知道有什么书可读。

对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解题书目,也就是列举一门学科中重要著作并对其作者、内容、版本乃至学术意义和地位进行介绍的书目,这种书目最为难得也最有价值。

能否在心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解题书目则标志着对该学科把握的深度。

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非在每一学科都存在解题目录,而学术史则可起到替代作用。学术史则能帮助人了解该学科思想和方法发展的来龙去脉,是对书目相关背景的扩展和补充。

一般导论或概论性著作会起到前两者的作用,当然只适用于初步了解。掌握门径就是确立纲目和框架,形成整体观和大局观,以后获得的具体知识就会文从字顺的安插进对应的位置。

如同先建立坐标系再填入数字一样,如此才能形成结构健全的知识体系。

治国学是治学入门的捷径,原因就在于国学包罗万象又有着发达的学术传统和治学方法,其成熟的治学模式可以扩展到所有的学科领域。

治国学必从文献学始,从中也可领悟到摸索门径的一般模式。

民国时期尚能产生一批有成就的学术大师就在于国学的治学传统尚在,而当代的流水线教育模式则只顾将知识打包装入学生脑中,唯一的培训就是做题和考试,由此造成速成容易而大成极难。

如同饮食文化落后的欧洲将里脊精肉作为最上品,殊不知肉类真正的营养和美味蕴藏在筋骨内脏等边角之中。

靠吃知识精粮长大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

门径解决的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其次是怎么读书的问题,会读书才是真正的入门。

所谓开卷有益是极大的误导,总体来讲文字普及后书籍给社会文化带来的负作用更大,因为多数人并不懂得如何读书。

生吞活剥的结果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如此再好的营养也只能化作屙痢。

正确阅读的原则就是求真,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还原作者的本意。

首先需要搞清版本,当代著作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而能否选择合适的版本是正确阅读古典作品的关键。读古书不明版本则不如不读,否则弊大于利。

对一般读者最简单的方法是只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少数几个权威出版社的书籍。每种古籍历史上都有几种重要的注本,当代的权威注本则不过一两种,除此之外的版本都可以无视。

其次要考订内容,多闻阙疑,不臆测武断。

流传越久版本越杂的书籍其错讹越多,常会差之一字谬以千里。如此不加分辨的盲目接受是造成误读的重要原因。

中外古籍的阅读必然需要依靠古文字知识,如果缺乏相应能力则必须求助于注疏。所有学科的经典著作都必然存在重要的注释或分析作品,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阅读才能拓展视野避免曲解。

对于注疏和评论同样不能偏废,当代未必强于古代,也没有哪家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初学者而言,离开辅助作品硬啃经典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导致误入歧途。

此外还要确定详略。在所有的书籍中最重要的不过是几部经典,却从此衍生了几乎整个人类文化。

一个学科的基础也只是几部关键著作,却从此发展出庞大的体系。

在阅读核心文本上花费的时间再长也不算长,要无数次反复,要斟酌每一个字,因为重复是学习的唯一方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经典初次接触不应慢读而应速读,不求理解只求过目。

在克服初期的不适进而产生熟悉感之后,再在具有通篇印象的基础上逐渐深入追求细节,这一原理可比照于素描创作。对一般书籍则应求多求速,尽可能扩大阅读领域,观其大略即可。

最后是如何对待书中内容的问题,学会思考才能登堂入室。

会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然而文字这种信息传递形式决定了信息永远不可能被精确还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其误差必然逐渐放大,误读永远不可避免。而经典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原意如何,而在于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这影响正是通过历代的不同诠释得以实现。

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文化就是由历代对经典的不断曲解层层累积而成,因此当尽可能还原文本本意之后再执着于所谓的真相反而没有意义,解读的重要性永远超过文本内容本身。

即便对同样的内容,智者可看出智慧,愚者可看出愚蠢。

要不滞于物,不住相于心方可理性的思考。

学会理性的思考是获得真正自由精神的前提,这与自由主义传销式洗脑的伪自由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自由主义教条本质上就是反自由的。

而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则是典型的愚民主义,因为知识就是成见,成见则是自由思维的最大敌人。

知识型教育只让人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而禁止人思考为什么,如此培养出的所谓知识精英不过是驯顺愚忠的知识奴隶。

在当代速成教育的模式下,知识被等同于智慧本身,逻辑推理成了智商代表,似乎脑中被塞入的知识越多、解题速度越快人便自然越聪明。

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非结构性的量变不但不会导致质变反而会造成结构的进一步退化,这是为什么学历越高的人往往越幼稚,知识越多的人往往越愚昧的原因。

没有知识的人只是无知而绝非愚蠢,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知识,所有人都是无知的,这并不影响人的智力。

反而愈是迷信知识的饱学之士才会愈会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在自由思考的基础上要学会领悟的思维方式,而不单纯依赖于二元逻辑的因果律线性思维。

近代西学传入以来,买办学者们将西方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推上神坛独霸天下。

实际上科学以为基础的二元逻辑不过是理性思维中最低级和原始一种。

这是为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面对社会现象时往往无力或认为其不合理性的原因,因为科学的简单逻辑形式无法适用于社会的复杂变量。

天才与庸才的差别就在于灵感的多寡,灵感的获得需要靠领悟,而绝非靠知识的堆砌和逻辑推理。

领悟可渐悟可顿悟,若不将重心放在悟性的培养上而盲目的努力必然做无用功。

这是为什么庸才即便付出一万倍的努力也绝对赶不上天才的原因,因为质的差距无法用量的差距弥补。

庸才用十分材料作一分事,天才则可用一份材料作十分事。天才的领悟力多半不是来自先天,而是后天习得,因此培养悟性永远要比增长知识更重要,这也是通与不通的重要差别。

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是典型的庸人式自欺欺人,这也是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爱迪生在他的竞争对手真正的天才特斯拉面前永远相形见绌。

迷信知识迷信科学使中国的人才培养走上一条邪路。

对于人的精神系统而言,智慧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智慧而言,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知识增长智慧不过是精神体系发展的一方面,精神体系的发展不过是人体系统完善的一方面。

部分永远要摆正应有的位置,而不应该权重过大造成系统的失衡。

典型的西方式人才几乎都以牺牲整个精神系统的平衡为代价以成就某方面的能力特长,造成种种疯癫偏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甚至以此为风尚。 这些人似乎有着某方面的天才,实际上他们连成为健全人的资格都不具备,这是西方的天才一半精神严重异常一半品行极端败坏的原因。

在这种分裂偏执的价值观指导下,以文理分科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教育生产线上产出了大批的残次品,加上以经济为纲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使大多数人精神空虚思想贫乏素质低下,成为毫无灵魂的低等生命体。

而西学强大的专业壁垒则在各学科间划起鸿沟,各门派谨守门户,如此培训出的学术门徒眼界狭窄匠气十足,不敢越常识半步,毫无开拓力可言。

以上原则一以贯之就是求通。

气血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思维通畅则是思想发达的前提。一旦掌握了通的要义就不会再被市民文化所蒙蔽,不至于成为地摊文学家和民间伪科学家。即便不以学术为职业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即便无意于治学也足以拥有一双洞察秋毫的慧眼。

通之以导,导之以道。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再以自己的兴趣为核心拓展知识体系,如此才能将知识有效的整合进精神系统使其成为高效运作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而不是象在学校中习得的死知识那样拘泥凝滞不兼容于精神,毕业后便被迅速遗忘抛弃。

这样以通为规则以兴趣为动力的构造内核就成为一个潜力无穷高效运作的学习模式,为真正有志于学者所必备。

二、证道

闻道易,悟道难。得道易,证道难。悟道不足以得道,得道不足以证道,证道不足以穷道。证道以穷之,于是乎学在矣,于是乎性命在矣。

治学即求道,道不悟则学不成。 道非如唯物论所谓的客观规律,也非唯心论所谓的先验理性。道如同量子态一样,是认知与认知物共同作用的结果。道是一种信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又是非物质非精神的。道之名众多,得之于不同的描述角度。正名之为中,反名之为空,偏名之为规律、理性,统称之为道。悟道之途歧而说亦异,得道之度差而行亦别。是以有心,有识,有理性,有气,有自然,有造物主,如是偏知偏信,颠倒众生。虽小道亦有可观处,虽大道亦有不足观处。道至简易,人皆得悟,惟蔽于物我不见全象。

闻道甚易,若不悟之终无裨益。所闻之道在人,所悟之道在己。他人之道或为泡影或为魔障,只会将人引入海市蜃楼。 故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道可求于心,亦可求于物。道可推而求之,可格而致之,可冥想而悟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悟道就是在损字上用功,如削丝剥茧去芜存真。道无需信,需信之道皆为伪道。真道和而不同,伪道同而不和。殊途同归方为道,可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得出同一结果,如百川至海万派朝宗。伪道则以信仰扼杀真知遮蔽正途,以传道代悟道,是愚昧之本源。真理是最常见的一种伪道,它以先验式设定维护其僭主式权威,如同病毒一样消灭异己繁殖自身。所谓真理不过是以人的生命为祭品的邪神,历史上几亿人为其贡献生命,却永远无法填饱它嗜血的胃口。

悟道是思辨的成果,是对理性的终极应用。 得道则是对道体的直观感受,是对感性的终极应用。理性只是可能性而非实在性,不经得道体验,所悟之道终为虚幻。人随着心智成长开始习惯于接受所谓正常的感受并避免对异常的感知,如此形成符合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精神体系。所谓心理成熟的过程就是认知体系标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心智自我封闭的过程,因为非正常的认知方式被视作正常精神系统的威胁而被意识所屏蔽。从此意识被与潜意识隔离,七识被与阿赖耶识隔离,认知被与认知物隔离,道被与人隔离。而得道就是透过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重返认知内核的过程。

念是意识的本质,观为众念之首,是认知的本体。 观的功能就是排斥感受,通过屏蔽多数感受形成所谓的注意力。意识活动建立在观的基础上,也就是注意力通过对不同认知物的扫描以接纳特定的感知。内照,守一,坐忘,止观等内修诸法便是通过对念的训练和观控制以改进认知拓展意识。当念力集中使注意力聚焦至单一感受时,人便获得超感体验。这是改变认知方式的结果,而非认知或认知物发生了变化。愚者却常由此堕入神秘主义,或走火入魔精神失常,或以为获得神通而沦为神棍。当观屏蔽了所有感受,即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力自身之上时,认知与认知物融为一体,此刻入火光三昧,物我合一,天地湮灭,虚空粉碎,究竟涅盘,道体于是得之。其辞至神,其理至简。需要注意的是,禅定法门虽易得道,却只为心智无益于形体,当辅以性命双修的内丹道,若直取无余涅盘则更无益于证道。

得道为生命的终极体验,愚者止步于此,智者尚需前行。得道不行,则得之无益。知行不合,则所悟之道为空想,所得之道为妄识。行合于道,道合于行,如是则道得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解者常误作朝闻夕死,如是解则入释家而悖儒家。夕死后省之字,如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亦死后省之字。死之为先秦成语,意为死于某,为某而死。朝闻道,夕死之,是闻道而行,终身不离,没身不弃。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死道即守道,也即老子所谓抱一,皆行道也。

行无穷,证道亦无穷。证道必自身始,身心不调不足以论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术则不得通,不通则道不得证。证道以术,是以儒家有儒术,道家有道术,法家有权术,阴阳家有数术,医家有方术。迂腐者学而无术,蒙昧者行而无知。一通易,百通难。术不厌多,愈通于术,愈近于道。

道是一个极限,只能以证道逼近而永远无法到达。穷道者为至人,可追不可及。故人也是一个极限,儒家谓之圣人,道家谓之真人,方家谓之仙人。人之差别便在于离至人之远近,证道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过程。故证道即成人,无人则无所谓道。行道无惧于错,因为人永远无法做对。正确只是理想,错误才是实在。因此对错误只求改进无需否定,否定错误等于否定自身,将堕入宗教式否定现实空想未来的邪道。

道本天下公学,人常窃为己有。道无私而人有私,于是有种种宗种种教,扬此抑彼,是己非人。道至简而说至繁,于是有种种学种种论,繁难深涩故作高深。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于是有种种密宗秘法虚张声势故作神秘。此皆为利也,非为道也。群经皆为我注脚,万法皆为我所用,如是方为达道。

道从辵首声。导即导,从寸道声,古文或从止。金文道导同字,后世亦通,如禹贡:九河既道。道与导,同声易调,区别只是一名一动。又导蹈同声,同源易词,择路为导,行路为蹈。导而复蹈,是以成道,此为汉语思维中道之内涵。

道通首,如逸周书芮良夫:稽道谋告。首通道,如左传成公十六年:阵于军中而疏行首。从语源学上看,道之发音源自于首,则其含义亦有关于首。试观于蛇,首以导颈,颈以领身,身以行道,是首为身之导。在语源上首从属于一个有关圆的概念的庞大词族。首臼酉周包球上古皆幽部,含义均与圆相关。首又称头即头,上古音所在侯部之豆句口兜珠亦与圆相关。髑髅为头一词的双音节分化,相似复音组合的双音节词尚有蜾蠃,葫芦,轱辘,陀螺,骨朵,昆仑等,亦皆与圆相关。老子谓道玄而又玄,周行不殆,皆取圆象。玄所在上古元部之旋员辕团亦皆含圆意。故道体混元,有着语言上的深刻背景。

又德从彳惪声。惪为古文德,从心直声,直从属于一个与直立概念相关的词族。直从目十声,十古文作丨,上古音与立同属缉部,取义于立。直上古音与得陟同属职部,说文:德,升也,德即陟。直与植值置同源异词,置于手为得,值于心为德,故得道为德。道得则德亦立,道昧则德亦伪。又前行为导,后循为述,又术为邑中道,故术得以通于道。

可见语言作为思维的第一载体是文化之本源,隐藏着相应文化的终极秘密。

三、去信

求道先要破除迷信,破除一切先验式设定。

信仰是万恶之首,万愚之源,破除信仰才能获得启蒙。信不去则道不成。

(一)首先要破除对道本身的迷信。

道非真理,既无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无需人的信仰和崇拜。真理倚仗信仰的暴政奴役人类,道则为人的一部分从属于人。道不像真理一样是一种传销式精神商品,既不是包治百病返老还童的金丹,也不是通往极乐世界的渡船。

求道者皆为私,而至私为公,故道无私。

求道者皆为利,而道中无酒色财气,亦无清净寂寥,只有空无。

修道可以获得超常的精神体验,代价是要忍受长期修炼的苦闷,在感受效果上也并不高于性爱和吸毒。

修道可以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却不会比吃喝玩乐中的满足感更高更优越。修道可以提升智慧领悟真知,却不会由此获得完美的人生,因为性在己而命在天。

有所得必有所失,天道如此。

道非人所必需,修道可以是人生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修道,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修道。那些将道象真理一样居为奇货到处兜售的传教士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误人子弟。

修道不是富人的消遣而是穷人的娱乐。这里的贫穷不仅是财富上,同时是精神上。

生活富足美满之人沉溺于享乐不会产生改变现实的欲望,只有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之人不满于现实才会对探索世界和生命的本源产生兴趣,由此生成的情结称作慧根,是所谓穷则变的产物。

人之机在心,发机者在天。

人皆可有而不一定有慧根,它的形成自有因缘,无法强求。

慧根为修道的前提,无慧根者亦无需钦羡,这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足够美满,即便他们自己未必这么认为,因为大多数人既无自知之明,又不懂满足。若无慧根却为名利而强求道,除了丧失原有的幸福外将一无所获。

儒家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道家崇尚归隐成为无业游民,释家早期僧团不过是一群乞丐。孔子蹿于列国如丧家之犬,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佛陀国破家亡亲族残灭,可见求道者皆为窘迫之人,只有安贫方能乐道

对普通人而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是最好的人生哲学,糊涂糊弄才是大智大勇,这也是市民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富人无需觊觎穷人的苦闷,穷人也无需鄙夷富人的安乐,各求尔性,各安尔命,如此谓明哲。


(二)其次要破除对经典的迷信。

经典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其出身,可悲的是世间所有经典无一不靠其出身的尊贵程度决定地位。这导致大量经典著作必须以伪造作者的方式树立权威,学派则以伪造师承的方式招揽信徒。迷信出身和传承是典型的封建式思维,崇尚师承就是崇尚世袭,是野蛮落后的产物。

儒家五经除礼记外皆非儒家著作,道教除老庄外多为伪经,佛经除阿含外皆非佛说,禅宗自达摩以上法统皆为伪造。

然而教徒们非但不正视现实,反而发明种种说辞曲解圆谎自欺欺人。靠谎言建立的权威经不住考验,靠权威建立的经典经不起推敲。出身不明作者无考无法撼动经典作品的真正价值,非要将圣人与名作进行联结缝合是纯粹的画蛇添足。

经典本身没有任何神圣性,只有宗教才需要依靠神圣的包装以愚弄信徒。经典在被人理解吸收之前不过是一堆废纸,在被人理解吸收之后也只是一堆废纸。对经典的内容同样不能迷信,若不加参悟,只死记硬背,象咒语一样吟咏,只会加重痴业。

要在经典中求道而非真理,道变动无常不离其中,真理则永恒不变亘古如一。

任何说辞和教义必有其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条件,如果忽略这些而割裂文意死守教条必然离经叛道。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理论,也不存在全部正确的经典,而即便是错误内容也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阅读经典所需的合理态度。

佛道两教经典常囿于俗谛,鼓吹神秘乌烟瘴气,学者要特别防范这股歪风。经典中的奥妙只有在破除其神秘性之后才能获得,若没有领悟则只是浅解和误解。

真正领悟之时必然产生通神般的彻悟感,是道会于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道作为一种精神信息,如遗传密码一样被封存于潜意识中,当外界刺激达到临界状态时会解开潜意识的封印将特定的信息释放进意识,于是产生通神感和领悟感。

而经典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内容包含根本之道的信息密度远高于其他著作,因此通过揣摩经典能极大提高悟道效率,如同有大师指点可以有效避免弯路。

道在屎溺,圣人无师,即便没有经典的帮助,没有名师的传承,也绝不意味着无法悟道。

人的悟性与对经典和名师的依赖程度成反比,生而知之者为至人,常人莫不是困而学之,学而知之。


(三)最后要破除对科学的迷信。

科学自近代以来之所以作为理性的新代表而成为显学,是由于其采用了合理的研究方法,即量化认知,精确推理和严密求证。也就是对认知、思维和实践进行规范化,使其符合理性规则,这是其通的一面。

这些方法自人类文明诞生起就已存在,既非科学所发明,也非科学的专利,科学只是将其有效的整合并严格付诸实践。

与所有其他学派一样,科学也有其不通的一面。

科学是建立在二元逻辑基础上的理论体系,二元逻辑中只存在是与否两种逻辑值,因此对“神是否存在”这样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命题科学无法做出解答,而是将其列入超自然领域屏蔽在科学之外,或选择性无视,或对其否定。

科学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严格限定在所谓的自然客观领域,以期以自我封闭的方式维护其永久的合法地位。

然而理性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回答者和裁定者的三重身份决定了理性永远是一个不公正的系统,二元理性试图通过引入外来标准如客观、上帝、公理等取消理性的裁判权以维护游戏的平衡性,然而外来标准的合法性却仍是理性授予的,这是二元理性永远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由此产生了二元理性哲学和科学的各种逻辑悖论。

这意味着科学的逻辑基础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之上。

科学不等同于理性,理性要远大于科学。

科学可取之处在于其研究方法,而非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科学与宗教是一丘之貉

科学与宗教都是唯物主义的产物,科学的真理和宗教中的上帝一样都是自然理性的化身,都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

而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以认知对象为第一位,认知为第二位,两者差别在于唯物主义认为作为真理的认知对象在精神之外即所谓的客观世界,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真理在精神内部即所谓的主观世界。

因此无论唯物还是唯心皆将真理视作认知对象置于认知也就是人之上,这源于二元理性割裂物我的认识论。由此产生了人为上帝的奴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等谬论。

近代以来科学推翻了宗教,真理则接过了上帝手中的皇权得以继续统治人类。

在中世纪,人们以传播福音的宗教旗号烧杀抢掠。

在近代,人们以弱肉强食的科学旗号肆行屠戮。

对于科学而言,人不过是实验品。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它与人的必然对立,决定了它不服务于人的根本利益,反而会成为毁灭人的工具。


去信为己,立信为人。

信仰并非毫无价值,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战略武器,能有效控制低智商人群,分裂瓦解对方阵营,属阴符之术。阴谋者推而广之,阳谋者因而导之。

在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之前,信仰将始终是大多数人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只需利用,无需否定

要指出的是,宗教信仰之信与儒家五常之信并不相同。

说文:信,诚也。广韵:信,验也。

行可复言,言行一致方为信。

子曰:信以成之。

信是可验证且已验证的,不可验及未验证皆不足为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世无必成之行,亦无必信之言。言必信是小人之信,即是宗教之信。

信仰是先于人、无条件存在的,是先验的禁验的。

受西方文化主导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先验式信仰驱逐了可验式诚信成为信的内涵。这也是现代汉语遭到污染促使思维方式转变进而导致文化转型的重要例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代汉语使当代中国人脱离了古汉语的思维方式,从而丧失了对本文化真实内涵的探知力,结果是智力不可避免的降低。


按: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给求学者一个治学过程的完整印象和框架,知道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

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是一两年就可以速成的,所谓顿悟也必须以长期积累为前提,如同井喷需要长期艰苦的找井和探井过程一样。

另外,悟道得道证道不存在先后次序,多数人一生无法得道,并不影响其悟道和证道,反之亦然。

知行一体也就是学行一体,学而后行的效率远比不上边行边学。

道无穷而命有限,若想先悟道再证道只会浪费大量时间,若不得道便不证道更属大谬,学者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