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修改「核原则」,若俄罗斯遭到常规攻击,可能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系列文章:
这个信号很糟糕,也极度危险,俄国的军事实力下降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离谱,普京的处境要远比比外界看到的更艰难。
一、局势分析
思考方法
用“以终为始”的方式来思考分析局势:
无论博弈的有多少人,只要规则是固定的,策略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最终会走向一种平衡解,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只要每个人都足够聪明和理性,就没有人会破坏这种平衡,否则就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就是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流转会遵循大势力之下的平衡法则或能量最低法则,如水润下,如火炎上,其表现则体现的就是事物本身的 “性”,而 “性” 则由事物内部的 “势力” 平衡而定。世间万物都在寻找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最终会运动流转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位置,这就是事物对应的 “位”,若其 “德性” 不配其 “位”,则必然要重新运动流转到新的平衡位置。这种自然规律,可以取名为 “势力平衡定位” 法则。
大英帝国的“均势外交”和“分而治之”,不过是这种 “势力平衡定位” 法则的某种浅层次应用。
火往高处燃,水往低处流,人往利处走。
人无论去做任何事,都会同时面临两个量:成本和收益。用收益减去成本的差值是净利润,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所得到的好处。人的本性是逐利避害,在所有的选择中,理性的人总会选择净利润最大的方案。
现实的走向遵循利益格局下形成的博弈平衡点或稳定态,这是 “势力平衡定位” 法则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上学时,我们总以为世界有无数的可能,我们总以为有一个理想的模型,所以我们会按照书本上的理论,幻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认为现实应该符合这种理想。
工作后,我就明白了,重要的不是这种空想的“真空球型鸡”,而是“条件”和“约束”,解题并不难,难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约束下解题,得出相对局部最优解(最好结果或最佳路径),这些条件约束是多层次、多因素相互交杂的,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有物质因素、有人事因素,林林总总,不一而论。
具体分析
上述便是这种思考方式背后的原理,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俄乌战争的终局是什么?
对于乌克兰来说,获胜目标其实就一个,那就是恢复91年国土,因此乌克兰的输赢只看这个目标能达成多少。能够恢复2014边界算小赢,能够恢复1991算大赢。
对于俄国来说,2022速通基辅失败后,最大的目标已经输了,现在二级目标是乌东。打是打不动了,所以,他们拖到川普上台,俄美媾和,让美国把乌克兰给卖了,条件嘛,中东、中国,都可以谈。
所以,当事双方并不存在可谈判的交集目标。
库尔斯克是泽圣跟民主党的一次豪赌,但它的影响绝对是在即将到来的谈判桌上,绝不会在更深入的本土。目的就是为了在谈判时,乌克兰不会被出卖掉,所以要预先拿一部分筹码。
因为乌克兰无法接受土地换和平。同样,对于克里姆林宫,也承担不起退出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所有乌克兰国土的政治后果。
况且,任何不公正的所谓和平,都只是暂时的休战而不是持久和平。
当双方对于何为公正各执一词,那就只有打到底,直到其中一方彻底屈服。所以俄乌战争必然是一个生死局。双方都把执政合法性赌上去了,这是最危险的一种博弈。
每次俄罗斯想将手头战果落袋为安或者战局不利想止损时,乌克兰就会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基辅保卫战、击沉莫斯科号、哈尔科夫反击战、奇袭克里米亚大桥、收复赫尔松、打击俄罗斯本土腹地的战略轰炸机机场、包括这次的库尔斯克反击战,都是在俄罗斯想冻结战线争取体面退场的关头,乌克兰以实际战果控制战争的主动权,让俄罗斯每次都一步踏空,迫使俄罗斯不得不继续并升级战争。
在一个必输的局里,赌到一半想下牌桌,还想走得体面,没那么便宜。
俄罗斯边境上抽兵抽的厉害,觉得有核弹做心理上的防线,放心大胆的抽兵,现在国境线已被踏破,意味着心理防线也被踏破。很多国家望在眼里,不排除有搞突袭的想法。日本与北方四岛,波兰与加里宁格勒,芬兰与维堡,都是潜在的冲突发生地。
不增兵百万,假如发生冲突,根本守不住这些地方。更别说现在北约还北扩了。
俄罗斯在俄乌战争后,短期内是不太可能缓和与西方的关系,那他只能往东方发展,一面是中东,一面是东亚,这样的话,俄罗斯的地缘还是可以打开的。
为何普京要亲自去巡视了高加索三州,然后下跪祭奠车臣恐袭受害者,又跑去给小卡老爹“扫墓”,给小卡老妈送花,东正教卫道士亲吻《古兰经》。想用抚慰手段,消化高加索炸药桶。
与阿塞拜疆交好,是希望打通与伊朗的通道,进而进入中东,还能制约倒向美国的亚美尼亚。
(PS:
至于普京的所谓“环中国”访问(朝鲜、越南、蒙古),俄罗斯显然是不会甘于人下的,俄罗斯会和中国共同开发远东,但单独和中国开发远东,俄国人会担心远东会成为乌东。
单独面对中国压力太大,拉上朝鲜、越南、蒙古,甚至印度这些与中国关系存在矛盾的国家,这样当中国与其发生矛盾时,俄罗斯就变成中心调停者,如此一来,所有国家都得围绕着俄罗斯转,他们当年拉印度入“上合组织”,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
之后嘛,俄乌战争必然层层加码,直到退无可退。
随着俄罗斯的征兵规模增加,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越大,他的要求就会越高,乌克兰就越不可能接受,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爆发冲突的几率就开始升高。
螺旋升级的最终结果就是核战,五个大国都心知肚明 。
这就破坏了底线和规则了。
更何况,俄国的洲际导弹还发射失败了,如此漏底,西方人不免会产生不该有的幻想。
至于中国为何试射洲际导航?当然是为了让一些人的头脑冷静下来。
二、博弈背后的规则
2.1、不动核武器的原则:斗而不破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之前,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这次俄罗斯触动的是游戏规则之一,自然是其他玩家所不能容忍的。
长期看,这个《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我越看越像是立flag,此地无银三百两,这预示着未来核战争必然发生。我估计五常上午签完这个声明,下午就开始着手为可能到来的核战争布局,这是战争博弈最高阶段和极限情况。寄希望于敌人不会使用核武器,会愿赌服输而不选择掀桌拼命,有这种“政治幼稚”的国家也混不到五常。
但短期看,应该是世界矛盾已经积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历史上早该打世界大战了,问题还是核威慑的强制和平,五常(准确说是美中俄)应该是想玩小规模的局部战争,私下达成游戏规则,划了底线,愿赌服输(了解人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能抛桌,王与王依然不相对。这说明美国依然有玩金融收割游戏的心,世界大战(大国之间拼刺刀)暂时是起不来的。
核威慑不过是将战争洪水强行蓄高,这并没有解决矛盾问题,只会导致问题的延后,一旦核威慑被突破,人类将面临旷古未有的全面战争灾难。
传说在帝尧时期,洪水泛滥,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采用堤工障水,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更偷窃了息壤用来堵塞洪水,水被人为蓄高,形成淤塞,水涨则增堤,堤增而水越涨,如此相持,堤高或山,水悬凌空。然而人力有穷时,悬湖破裂,提坝瞬时全溃,洪灾蔓延,遍地泽国,死伤无数,鲧因治水不利,被放逐而死。
2.2、核威慑的临界点
从核威慑下的“斗而不破”,到核战争下的“大破大立”,这其中的转折关键点是什么?或者说临界点是什么?
(1)战争的不可控升级
首先,人类的理性是不可靠的。
前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一旦开启战端,理性就会逐渐丧失。新生力量会向传统势力讨要话语权,传统势力会拼命打压新生力量,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愈演愈烈。夹在大国角力之间的小国,尽管永远是棋子,但同样会为争取久违的话语权而拼命刷存在感,在大国之间表演火上浇油的戏码。所有国家都会在战争中丧失理性,不会真有谁在战争条件下还能“克己复礼”。
世界大战的发起方并不是占尽优势的一方,而是实在活不下去必须掀桌子的一方。
从资本主义的特性来说,如果经济出现大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矛盾,诉诸于战争是唯一方式,这没有任何疑问。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吸血依然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式。而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规模成倍扩张,每一次危机后的货币刺激,都让下一场危机规模更大。到现在,当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不愿意再当血包后,美元体系的问题便开始出现破绽,不要看当下好像没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一定会爆破。
所以,美国是不会放弃矛盾最核心的那个点——解决中国。
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现在是螺旋向下,没有任何缓冲的可能,所以,什么是必然,纵使不敢想,也要有底线思维。
(2)东西两极对立
其次,中美摊牌-东西对立的最终决战格局尚未出现。
当下,美国还下不了全面战争的决心,除了利益考量和军事准备之外,更主要是自负。美国的骄傲不允许自己承认无法战胜中国,它们始终认为,通过竞争是能像搞垮苏联、日本一样搞垮中国的。
就如同在巴黎奥运会上那样,用一切阴谋诡计,只为求胜,手段包括靠着金融霸权(合法嗑药)、军事霸权(随意增减项目)、极限制裁(禁赛俄罗斯、频繁检测中国运动员)、皿煮灯塔(黑叔叔移民)等一系列骚操作之下,和我们打的难解难分。
所以,在用尽一切非军事手段之前,美国还不想动武。中国也一样,目前维持核威慑下的“斗而不破”,对我们也有利。
还有,在没有解决其他国家之前,中美不会彻底决裂,毕竟双方还有“合作”的空间,东西两极还没彻底形成,还有不少中间骑墙派(欧洲、俄国、印度、中东势力、日本、越南等国,以及各国之中所谓的“世界公民”),妄图左右逢源,隔岸观火,坐收渔利,未来会越来越面临中美两国的双面挤压和混合双打,中间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3)新技术变革
新技术变革会颠覆和重置旧有的战略逻辑。
就如同马克沁机枪发明之前,没人能想得到,骑兵冲锋和人海战术已经没用了。
核武器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必然有解决的办法。
目前的核威慑,建立在攻防不对等的情况下,是毁伤力达到当前人类科技极限的必然逻辑。
但若是防御力提升了呢?
自有核武器以来,除了以核制核,各国无不在考虑如何防御核武器。所以,核威慑被突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目前可能实现的方案,自然是导弹防御系统,毕竟核武器的投送是需要导弹作为载具的,只要能拦截远程洲际导弹,就可以形成“我打别人可以, 别人打我就不行了”的局面。
只是这个系统并不成熟,属于十防九空的那种。
但是,AI、天基系统、激光武器等新型技术的出现,足以让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全面升级。
是的,我就是在说——以星链为代表的SpaceX太空技术。
如果说西方电子产品的本质,是情报监控平台,意识形态策动平台。和特殊时刻战略爆炸平台。
那么星链的本质就是全天候全地形的监视平台,永远有效的指挥平台,反导平台,和核武器部署和打击平台!!!
还真以为是给你村头老百姓上上网的??
可以预见的未来:
我方发射核道弹,第一时间就被星链看到,在空中飞行的几个小时所经过的天区,每个天区可以几千个星链卫星同时集火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微波辐射,信号干扰等手段使得核武器失效。单个卫星再弱,几千个集火也不弱了。
// TODO 未完待续
2.2 中美热战的底层逻辑
这里,我提醒一下,不同于苏美冷战,中美最终一定是热战,并不存在“新冷战”这种格局存在的空间。
苏联的陆权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海权资本主义,以及19世纪的英国和沙俄的海陆权之争,同属于不同生态位间的关系。
要明白的是,不同生态位之间首先是互补关系,同生态位之间首先是竞争关系。
称霸海洋的鲨鱼,和统治陆地的毛熊,是不同生态位的生物,一个上不了岸,一个下不了海。
以“帝国坟场”阿富汗这个欧亚大陆最中心地区为例,大英帝国在最强势时期,在有印度作为跳板的情况下,三征三败,美国的战功其实远不如英国,没有印度作为支点,海洋国家对欧亚大陆的干涉就是疲软无力。
这就是海洋国家的力量极限,始终上不了岸,深入内陆是做不到的,只能在沿海地区发挥影响力。
苏联也差不多,东边亚洲部分有岛链和中国堵着,进不了太平洋;中亚-中东这边,阿富汗打了十年,最后还是走了,印度洋的边都没摸到;西边欧洲方向,北约盯的死死的,进不了大西洋和地中海。
这也是内陆国家的力量极限,始终下不了海,想获取一个温暖的不冻港口,看来只能等北冰洋解冻了。
这两个不同生态位的生物,只在海陆边缘地区,存在局部的生态区域重叠,会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更全局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是互补合作关系,谁也取代不了谁,输赢都无法彻底解决对方。再次强调,这是不同生态位,生态的差异会使得某一生态区域的整合者,无法对异类生态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
如同汉朝与匈奴之间对抗,两者争夺的只是财富,而彼此都无法灭亡对方,这是由于经济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使双方都无法对对方的土地和人民进行有效的控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只为了确保自身安宁,却无法从中获得收益。而汉朝对辽东、南越的征伐和对西南夷的开发其意义则完全不同,对这些适合农耕地区的殖民扩张可使国家直接受益。
而东亚、中亚-中东-西亚、欧洲等海陆边缘地区,便是海权与陆权的争夺区域。
自蒙古帝国之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始终被北亚分裂(所谓的欧洲,不是单独的分裂大陆,而应该是“西北亚”)的陆权-海权机动势力双面挤压。
明朝在面临北元压力的同时,也始终面临东南沿海的外寇入侵,“倭寇-倭患-倭乱(壬辰倭乱-万历援朝战争)”,大漠有胡虏,江南有倭寇,这是嘉靖的“冰火两重天”。
等到清朝之时,海防还是塞防,保东南还是保西北,这是甲午前清廷国防的战略两难。
等到冷战时期,美苏互为最佳盟友,表面装敌对,暗里分吃世界,世界被一分为二,两极对立。欧洲被分为东欧-西欧,东德-西德,亚洲中,北朝鲜-南朝鲜,北越南-南越南,似乎也预示着东亚也应该如此,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个不听招呼,一意解放全中国的初代。
对于美苏而言,这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美国不想“共产主义支配整个中国”,苏联则担心中国共产党不受苏共的约束,他们所共同希望看的是,是中国能“划江而治”,南北分裂,就像东西德那样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
蒋委员长在马歇尔的逼迫下,在东北放过了林彪,被逼着签下1946年的“东北停战协定”,依赖他力,又如何对美国人说“不”;
相比之下,初代根本不理会斯大林,(斯大林在1949年1月和3月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我党放弃渡江战役,国共划江而治),“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句透露可不只是魄力,更是实力和智慧的体现,独立自主,政由己出,依赖他人的,终究是个买办。
为何“解放战争拖不得”,解放军要解放全国就必须要趁美苏没有精力在亚洲搅局的时候迅速完成统一,而这个“窗口期”就是柏林危机。柏林危机一闹,欧洲战云密布,大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味道。美苏双方的精力都聚集在欧洲,无法分神,此时便是我党一统江山的大好机会。于是立刻发动了三大战役,而等美苏回过神来的时候,解放军都已经拿下了南京,大势已定。
如此眼光,如此谋略,如此魄力,老蒋输的不冤!
统一的中国便是冷战两极垄断下的最大的变数,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两极平衡,中国站在哪边,哪边就有明显的优势。而且中国不在美国(北大西洋)和苏联(欧洲东部)势力范围的核心区域,所以中国并不会与两个超级大国产生大规模战争,充其量也只是恐吓和威慑,而这种程度的威慑,对中国这种大国反而有促进作用。
所以,美苏冷战,只有一个胜负手,中国帮谁,谁就赢!
和中国处于相同生态位的是印度,但印度太弱,不同于印度“中立不结盟”政策,我们的政策一直是“独立自主”,印度的“等距离外交”,两边讨好,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两边不讨好,朝三暮四的人没有任何价值,不会有深度的利益交换,只会停留在浅层的短期相互利用,想白嫖扶持,真当别家人傻钱多吗?
中国坚决地战队,但也会在“独立自主”的原则被冒犯后,坚决地“跳槽”,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阶段,付出什么,收获什么,该下场下场,该出手出手,将自身对冷战的影响价值最大化,不得不感叹新中国的崛起并非偶然,冷战红利吃得最多的其实就是我们。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后,巅峰时期的美帝就被打下神坛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美联手在阿富汗坑死苏联,这就是中国对冷战的影响力。
冷战的瓦解是必然,对立竞赛的螺旋式上升,必然以其中一方支撑不住而退出。但不同生态位的竞争是打不死另一方的,苏联倒了,还有俄国,单凭美国是消灭不了俄国的。
但海陆两极垄断格局的瓦解,对海陆边缘地区而言,是一种解放。于是,欧盟成立了,中国开始崛起,单靠美国是压不住的。
海陆边缘地区,从地缘上讲,基本上都是海陆复合型国家,而中国在其中地缘条件最好,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这样的海陆均衡,直面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不管方向如何,中国都是联系海洋与大陆的中介性、枢纽性存在。
所以,中国是有条件,可以同时运行海权资本主义和陆权共产主义的。
美国看中国的感觉,有点像是宋国看辽国的感觉。
像辽国这样的农牧二元制帝国,其占据了农耕土地,有着许多的农耕百姓经营土地,生产各种物资,甚至还有相关制度、官员,这样的政权组织架构、生产力、技术、凝聚力等远超一般的游牧帝国,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双重优点,这种政权才是中原王朝最害怕的敌人,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将其消灭,或是被人家所消灭。
宋神宗就曾和辅臣谈到“本朝无前世离宫别馆、游豫奢侈之事……然二敌(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可见宋神宗已经清醒意识到,北宋之所以在与辽和西夏的博弈中处于弱势,核心原因是**唐以后草原政权改变了之前单一行国体制,转变为兼有城国、行国的农牧复合体制,**由单一游牧行国体制转向了农牧兼容的复合体国家。这种体制能够同时汲取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优势,从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政权的稳定性。
(PS:
入关学只是将中美的“马六甲海峡”一类的政治军事形势类比明清的“山海关”,气量小矣,将海权(美国)-陆权(俄国)-海陆复合(中国)类比于农耕(明)-游牧(蒙古残部)-农牧复合(清),才具有更加长远的历史意义。
毕竟俄国是白色蒙古,大明也确实是海洋霸主,中俄关系能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满蒙一体”,中国能否如同清朝一样建立多元一体的海陆复合型体系,最终一统天下,才是“入关学”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不然只一个“山海关”的点子,能分析出个什么名堂,一时的流行热度罢了,三分钟热度,撑不起更高更深的理论需求。历史是分形的,因为时空本身就是分形的,会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自我重复,大胆地拿历史来衡量比照现在未来,才是出路
)
中国对于美国而言,也是如此。
网络上不是有句话吗?说中国这种国家,有着苏联的组织动员能力+美国的经济科技能力+印度级别的人口+人类最大规模最完善的工业能力。
是不是能理解美国人所说的,“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挑战,冷战不值一提”。
文章认为其实美国人不喜欢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现在所做的正是美国过去所擅长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说,他会对中国提高关税来纠正这种状况。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一在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提出申诉。而如果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永远不会想到情况会发生这样的逆转。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们不再害怕中国的共产主义,我们害怕中国的资本主义。
选自《美国害怕中国的资本主义》
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中国是美国的上位替代者。其实说白了就是,我可以完美地替换你,每个方面只有更强没有更弱,反而是你不能做的一些方面我也能做,这就是上位替代。
被完美兼容的恐惧,是一种处处不如人,被吃干抹净的感觉。面对苏联时的各种优势,在中国面前反而会成为劣势,苏联有的优势,中国基本上都有,这就很无解。
就像大哥大和现在的触屏智能手机比一比,无论是重量、性能、待机、体积都被全面压制。
就像打败康师傅方便面的,并不是统一方便面等同行,而是过去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美团、饿了吗外卖。
中国对美国的上位替代目前尚不具备“大哥大-智能手机”那样的划时代颠覆性(这也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已经初露同位替代的潜力,这就已经让美国人无法容忍了。
太平洋足够大,但却容不下两个海洋霸主。
海权的特殊性在于无险可守,不存在均势的空间和可能,强势的海洋国家特别容易出现“气球”式膨胀,通过战争、贸易等方式吸纳其他海洋势力,从而迅速变得势力强大,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能够和陆地强权扳手腕,然后要么气球被戳破,要么大水漫过,来得快,去得也快。
海洋看似很大,但重要的是航道,而航道的关键是某些点,守住了这些点就行了。所以,海权国家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舰队和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对重点地区进行干涉和控制。
所以,对美国人而言,海权霸主只有一个,“一山不容两虎”,这是同生态位的竞争。
中国周边的海洋地缘,有着众所周知的岛链,岛链是海洋“平原”之上的山脉,但东亚的岛链问题在于,离中国太近,离美国太远。
虽然一开始美国搞第一岛链的主要目的是要围堵苏联和中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发觉不得不扶植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朝鲜战争很大程度上使日本在经济上翻了身,越南战争又进一步促进了西太平洋很多国家地区的发展。之后,美国为了限制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日本,又进行了一些内部调整(韩国产业升级等)。
到了70年代以后,第一岛链的经济体有力带动着中国与世界接轨。如果没有四小龙和日本而只有美国和欧洲的话,中国改开以来要发展那么快的难度会大为提高。别的不说,光是港台两家给中国起的引路人作用就不应该低估。
当然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利用岛链和美国的帮助,有些事情形同(对美国)经济上贡。但谁受益更大,谁更坐不住,这是很显然的。
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天然是中国的防波堤,古代称之为“藩篱”(就是用来保卫主家的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同时也是中国的海陆权延伸支点,与中国大陆的海陆权体系形成拱卫之势。
第三岛链只是个摆设,整个岛链体系只有日本和澳大利亚才是关键,其他的都没什么份量。
所以,在美国人的印太战略中,美日印澳四国联盟才是真正对付中国的主要战略框架,我们未来要做的,不是突破岛链体系,而是突破四国合围编织“菱形中国包围网”。
“据相关人士透露,美印首脑对中国的见解太过相似,不禁令人震惊。另外,双方也探讨了日本在其中的重要性。而在2014年,安倍晋三也曾被邀请参加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式。”